“机器同伴”:新型亲密关系下的“人机共情”现象思考

被引:36
作者
何双百 [1 ,2 ]
机构
[1]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 台湾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社交机器人; 人机共情; 移情; 互动感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随着社交机器人逐渐出现在家庭、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日常生活与媒介交流环境里,他们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人与机器建立新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同理心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认为与机器人的社会互动是基于"拟人化",即对人类社会能力的想象投射,然而此说法争议较大。本文拟将社交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人机互动的现象描述,探讨我们能不能对机器人产生同理心这一认知谜题;然后进一步讨论"是否应该以及为什么需要对机器人移情"等问题;最后在直接感知理论(DPT)的基础上提出"非对称社会互动感知论"这一描述性框架,探索社会化在"人机共情"现象里达成的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85 / 1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人工智能研究中“他心问题”研究对人机交互的启示——从维特根斯坦对“他心问题”的论述谈起 [J].
崔中良 ;
布蕾特布罗嘉德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06) :1-9
[2]   社交机器人在Twitter参与中美贸易谈判议题的行为分析 [J].
张洪忠 ;
赵蓓 ;
石韦颖 .
新闻界, 2020, (02) :46-59
[3]   从人类共情走向智能体共情 [J].
颜志强 ;
苏金龙 ;
苏彦捷 .
心理科学, 2019, 42 (02) :299-306
[5]   施泰因论移情的本质 [J].
张浩军 .
世界哲学, 2013, (02) :142-150
[6]  
重拾交谈[M]. 中信出版社 , 雪莉·特克尔, 2017
[7]  
技术奇点[M]. 中信出版社 , 沙纳汉, 2016
[8]  
生活世界现象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著, 2002
[9]  
心的概念[M]. 商务印书馆 , 吉尔伯特·赖尔, 1992
[10]  
Understanding A.I. — Can and Should we Empathize with Robots?[J] . Susanne Schmetkamp.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 2020 (pr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