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自决权在我国的保护现状及其立法趋势前瞻

被引:63
作者
赵宏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
关键词
信息自决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信息自决权"的概念肇始于德国,其本质在于保障公民可自我决定于何时以及在何种范围内对外公开生活事实,尤其是向政府披露个人信息的权利。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有效避免信息化时代下监控国家产生的风险。而德国法也以此为起点,构建了系统的个人信息公法保护体制。我国尽管在私法领域已开始重视对他人侵扰个人信息的防御,但在公法领域对国家的不当干预和操控个人信息的行为却缺乏警醒。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私法保护之外,同样重视对个人信息的公法保护。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德国经验对我国有相当启示,而对其基础理论的细致考察也有助于我们在未来《个人信息保护法》上的立法判断和制度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147 / 16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指纹隐私保护:公、私法二元维度 [J].
张红 .
法学评论, 2015, 33 (01) :85-97
[2]   论信息自决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的证成 [J].
姚岳绒 .
政治与法律, 2012, (04) :72-83
[3]   “人权条款”:宪法未列举权利的“安身之所” [J].
张薇薇 .
法学评论, 2011, 29 (01) :10-17
[7]   论公共摄像监视——以隐私权为中心 [J].
胡建淼 ;
岑剑梅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08, (04) :23-30
[8]   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兼论中国宪法第38条的解释方案 [J].
林来梵 .
浙江社会科学, 2008, (03) :47-55+126
[9]   人权保障:作为原则的意义 [J].
林来梵 ;
季彦敏 .
法商研究, 2005, (04) :64-6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 [J].
齐爱民 .
河北法学, 2005, (06)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