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产能过剩研究

被引:22
作者
李晓华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产能过剩; 产能利用率; 经济周期; 结构性减速;
D O I
10.19654/j.cnki.cjwtyj.2013.06.001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能过剩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从潜在、阶段性过剩转变为实际和长期性过剩,从低端、局部性过剩转变为高端、全局性过剩,产能过剩问题非常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既有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的体制原因,又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的结果。针对当前严重的产能过剩,本文提出若干产业政策改进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宏观政策和制度机制选择 [J].
张平 .
经济学动态, 2012, (10) :3-9
[2]   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J].
江飞涛 ;
耿强 ;
吕大国 ;
李晓萍 .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06) :44-56
[3]   产业转型升级中落后产能淘汰问题研究 [J].
李晓华 .
江西社会科学, 2012, 32 (05) :12-18
[4]   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及政策建议 [J].
周劲 ;
付保宗 .
中国经贸导刊, 2011, (13) :36-38
[5]   增长速度下台阶与发展方式转变 [J].
刘世锦 .
经济学动态, 2011, (05) :3-9
[6]   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 [J].
陈诗一 .
经济学(季刊), 2011, 10 (03) :735-776
[7]   “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 [J].
林毅夫 ;
巫和懋 ;
邢亦青 .
经济研究, 2010, 45 (10) :4-19
[8]   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 [J].
李小平 ;
卢现祥 .
世界经济, 2007, (05) :52-64
[9]   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2003 [J].
陈勇 ;
唐朱昌 .
经济研究, 2006, (09) :50-61
[10]  
Technology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s[J] . Karen Fisher-Vanden,Gary H. Jefferson.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 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