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被引:95
作者
冯建军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师生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56 [师生关系];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师生关系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关系。在主体性视野中,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象化关系。主体间性超越师生的对象化关系,走向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这是师生关系认识和实践的进步。但它仍以主体的"为我性"为根基,外在主体间性反映的是主体间的利益互惠关系,内在主体间性反映的是主体间的精神同一性。列维纳斯对主体间性提出了批判,他以"他者"来界定"自我",他者是绝对的差异性,自我是作为他者的自我,自我是具有为他性的主体。在他者性的视域中,师生关系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学生作为他者,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发展负有无限的责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陌生人”的位置——对“利他精神”的哲学前提性反思 [J].
贺来 .
文史哲, 2015, (03) :130-137+167
[2]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 [J].
刘要悟 ;
柴楠 .
教育研究, 2015, 36 (02) :102-109
[3]   列维纳斯对布伯对称的主体间性的批判 [J].
郭菁 .
人文杂志, 2014, (11) :15-21
[4]   “我”与“你”相遇在学校——马丁·布伯视野中的师生关系 [J].
胡金木 .
教育学术月刊, 2010, (07) :14-16
[5]   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 [J].
孙庆斌 .
江海学刊, 2009, (04) :63-68
[6]   为什么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 [J].
吴康宁 .
教育研究, 2007, (12) :21-25
[8]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J].
岳伟 ;
王坤庆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02) :1-6+36
[9]  
面对他者[M]. 上海三联书店 , 孙向晨, 2008
[10]  
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张天宝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