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的位置——对“利他精神”的哲学前提性反思

被引:38
作者
贺来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关键词
道德; 利他精神; 陌生人; 自我主义; “个人主体性”;
D O I
10.16346/j.cnki.37-1101/c.2015.03.007
中图分类号
B82-0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利他精神"成为可能的前提是"自我"和"自己人"之外的"陌生人"在价值伦理体系中获得应有的位置。"利他精神"的缺乏,正是我们的文化和社会所存在的最大缺陷之一。无论是在传统社会和文化中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还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所催生的"自我主义"中,"陌生人"一直被边缘化,因而长期以来没有获得其应有的位置。二者之所以对"陌生人"采取拒斥和排挤态度,思想根源在于它们所坚执的"实体主义"的思想原则和"总体化"的思维定势,前者把抽象的"共同体"实体化与总体化,后者则把抽象的"自我"实体化和总体化。只有确立"为他人"的"个人主体性"观念,形成对人的全新的自我理解,我们才能在根本上拆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墙壁与藩篱,把"自我"的存在及其生存意义和幸福与"他人"内在地关联在一起。对"陌生"的"他人"的开放、尊重、承认与爱,是形成和塑造每一个"自我"主体人格的根本动力,也是构成其道德的深层源泉。以此种观念为基础,"利他精神"才能获得坚实的根基。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7+167 +167-16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作为一个他者的自身.[M].(法) 利科; 著.商务印书馆.2013,
[2]  
乡土中国.[M].费孝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真理与进步.[M].(美) 罗蒂; 著.华夏出版社.2003,
[4]  
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M].林安梧著;.学林出版社.1998,
[5]  
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M].(英)卢克斯著;朱红文;孔德龙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6]  
否定的辩证法.[M].(德)阿多尔诺(Adorno;TheodorW.)著;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
[7]  
存在与时间.[M].[德]海德格尔(Heiderger;M·) 著;陈嘉映;王庆节 译.三联书店.1987,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K·Marx);[德]恩格斯(F·Engeis)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