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

被引:156
作者
刘要悟 [1 ]
柴楠 [2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
教学交往;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他者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4 [教学法和教学组织];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0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孙庆斌.黑龙江大学.2007, 03
[2]  
面对他者.[M].孙向晨; 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
[3]  
语言·身体·他者.[M].杨大春;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  
没有世界观的世界.[M].赵汀阳;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德)于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
[6]  
欧洲哲学通史.[M].冒从虎 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