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繁荣之路: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被引:67
作者
步晓宁 [1 ]
张天华 [2 ]
张少华 [3 ]
机构
[1]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2]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关键词
资源配置效率; 高速公路; 中间投入品扭曲; 劳动投入扭曲; 总量生产率;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9.0065
中图分类号
F542.3 [];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82303 ; 1201 ; 0202 ;
摘要
本文旨在从"资源错配和生产率"框架下识别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量化其资源配置和总量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中间投入品这一事实,本文借鉴Hsieh和Klenow(2009)的测算框架,引入中间投入品,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高速公路建设数据,实证探讨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对3种要素扭曲(资本扭曲、劳动扭曲以及中间投入品扭曲)的纠正程度,并进一步测算了要素优化配置带来的总量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资源配置效率惊人,2001~2007年每年平均高达13.23%。总量生产率提升渠道主要来自矫正劳动投入扭曲和中间品投入扭曲两个环节。高速公路建设通过优化中间投入和劳动投入带来的总量生产率提升效应分别为4.39%和9.80%。(2)总量生产率的提升与高速公路建设优化要素配置有关,稳健性分析表明企业距离高速公路的距离每降低10公里,可以矫正中间投入扭曲2.33倍,劳动投入扭曲15.17倍。这些矫正提升了企业平均规模,使得过小企业能够发挥规模经济,过大企业抑制规模不经济。(3)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资源配置效应有很强的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的总量生产率提升效应大于东部;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总量生产率提升效应最大;中小城市的提升效应大于大城市;轻工业和资本密集型的提升效应分别大于重工业和劳动密集型。本文研究有助于认识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对我国今后进一步开展高速公路建设方向和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63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交通基础设施与出口:来自中国国道主干线的证据 [J].
白重恩 ;
冀东星 .
世界经济, 2018, 41 (01) :101-122
[2]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异质企业家模型的理论分析 [J].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17, 52 (02) :4-19
[3]   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来自高铁开通的证据 [J].
张克中 ;
陶东杰 .
经济学动态, 2016, (06) :62-73
[4]   增值税扭曲、生产率分布与资源误置 [J].
蒋为 .
世界经济, 2016, 39 (05) :54-77
[5]   偏向性政策、资源配置与国有企业效率 [J].
张天华 ;
张少华 .
经济研究, 2016, 51 (02) :126-139
[6]   技术能力匹配、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差距 [J].
彭国华 .
经济研究, 2015, 50 (01) :99-110
[7]   资源配置扭曲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再测算 [J].
邵宜航 ;
步晓宁 ;
张天华 .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12) :39-51
[8]   中国交通对“中国制造”的要素投入影响研究 [J].
张光南 ;
宋冉 .
经济研究, 2013, 48 (07) :63-75
[9]   借贷约束与资源错配——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J].
张佩 ;
马弘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52 (09) :1303-1308
[10]   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铁路提速的证据 [J].
周浩 ;
郑筱婷 .
世界经济, 2012, 35 (01) :7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