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实时对比及其政策残余信息估计

被引:18
作者
刘达禹 [1 ,2 ]
赵婷婷 [3 ]
刘金全 [1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2] 吉林大学商学院
[3]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院
关键词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 TVP-S-FA-VAR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2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摘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关键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向政策利率的转变。有鉴于此,本文构建TVP-S-FA-VAR模型对二者的有效性进行了实时对比,同时在理性预期框架下对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因子拓展,结果发现:价格型中介对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控效果更为直接,并且作用力度小,持续时间短,因此更多地体现出预调与微调的功能;而数量型中介(M2)对经济周期的系统性影响较强,但收敛速度较慢,同时在长期还具有"挤出效应",因此货币当局对总量调控的使用应较为审慎。最后,货币政策规则残余信息的估计结果表明:当使用价格型中介进行信息提取时,经典的泰勒规则将存在40%左右的信息漏出,相反,因子增广不能显著增加数量型中介的信息解释力度,这再次说明数量型中介与实际经济行为间的关联性正在逐步弱化,其已不宜再作为货币当局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中介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资产价格错位与货币政策调控:理论分析与政策模拟 [J].
刘金全 ;
刘达禹 ;
张达平 .
经济学动态, 2015, (07) :50-60
[2]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数量论失效研究 [J].
陈彦斌 ;
郭豫媚 ;
陈伟泽 .
经济研究, 2015, 50 (04) :21-35
[3]   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化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PTVP-SV-FA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J].
王少林 ;
林建浩 ;
李仲达 .
财贸经济, 2014, (12) :64-74
[4]   社会融资规模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吗:与M2、信贷规模的比较 [J].
张春生 ;
蒋海 .
经济科学, 2013, (06) :30-43
[5]   Divisia加权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研究——基于LSTAR模型的实证分析 [J].
李正辉 ;
蒋赞 ;
李超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3) :102-115+127
[6]   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 [J].
盛松成 ;
吴培新 .
经济研究, 2008, 43 (10) :37-51
[7]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联性 [J].
刘金全 ;
刘兆波 .
金融研究, 2008, (10) :37-47
[8]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 [J].
刘明志 .
金融研究, 2006, (01) :51-63
[9]   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 [J].
范从来 .
金融研究, 2004, (06) :123-129
[10]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J].
丁文丽 ;
刘学红 .
经济科学, 2002, (06) :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