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颗粒物污染过程识别与分析

被引:17
作者
李志成 [1 ]
郑君瑜 [1 ]
钟流举 [2 ]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关键词
区域污染; 污染输送;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小波分析;
D O I
10.13198/j.res.2011.09.11.lizhch.008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Matlab小波分析工具,分析了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PM10的突变特征,并对典型区域性颗粒物空气污染过程进行了识别.结合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运用HYSPLIT v4.9模式,以4个典型空气观测站点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高污染过程期间后向气流轨迹的特征和区域ρ(PM10)的变化与输送过程,并对比分析了污染超标日和非超标日的ρ(PM10)与风速、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及地面平均气压等常规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珠三角地区颗粒物高污染时段输送的气流主要来源于内陆东北气流和沿海气流.本地排放和区域城市间传输是造成珠三角地区颗粒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静风或极小风,以及较高地面平均气压是影响珠三角地区PM10污染的主要气象要素.
引用
收藏
页码:975 / 98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北京山前典型细粒子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J].
康娜 ;
辛金元 ;
蔺永耀 ;
苏福庆 ;
王跃思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9) :1013-1020
[2]   基于气流轨迹聚类的大气污染输送影响 [J].
王芳 ;
陈东升 ;
程水源 ;
李明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6) :637-642
[3]   2005年南京市PM10浓度时间序列分析 [J].
任永建 ;
周锁铨 ;
石顺吉 ;
拉巴 .
气象科学, 2009, 29 (03) :375-380
[4]   珠江口无机氮湿沉降规律及大气输送的研究 [J].
王茜 ;
王雪梅 ;
钟流举 ;
林文实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6) :1156-1163
[5]   广州市PM10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J].
冯建军 ;
沈家芬 ;
梁任重 ;
莫测辉 .
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5 (01) :78-82
[6]   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分级技术及信息发布方法研究 [J].
向运荣 ;
张轶男 ;
刘俊 .
中国环境监测, 2009, 25 (01) :7-10
[7]   合肥市PM10输送轨迹分类研究 [J].
石春娥 ;
姚叶青 ;
张平 ;
邱明燕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83-1391
[8]   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现状及特征 [J].
陈晶 ;
张礼俊 ;
钟流举 .
广东气象, 2008, (04) :15-17
[9]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规律研究 [J].
王艳 ;
柴发合 ;
王永红 ;
刘敏 .
环境科学, 2008, (05) :1430-1435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四省会城市PM10污染特征 [J].
石春娥 ;
翟武全 ;
杨军 ;
王水 ;
姚克亚 .
高原气象, 2008, (02) :4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