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气理论现代研究概况及思考

被引:3
作者
秦旭华
唐怡
胡荣
鲍荟竹
李祖伦
机构
[1] 四川省成都市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教研室
关键词
四气理论; 现代研究; 基础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5.1 [中药药性学];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通过回顾和总结半个多世纪国内外学者对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四气的现代研究必须与中医证候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应独立地进行所谓四气物质基础的研究,即不应只进行四气特征性物质的寻找,如:挥发油、去甲乌药碱、微量元素等等。由于中药四气的确定不能脱离其治疗的证候,从这个意义上说,四气确立是依附于药物对应的证候,是第二性的(反证的)产物,只有了解了寒热证候的现代本质之后,才能够真正了解中药的四气本质。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19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采用红外热扫描成像系统研究归胃经寒性中药对胃热证大鼠的热效应 [J].
李小梅 ;
黄雪群 ;
李续娥 ;
曾常春 ;
郭周义 ;
郭宝江 .
激光生物学报, 2007, (02) :179-185
[2]   基于生物热力学表达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的寒热药性比较 [J].
樊冬丽 ;
廖庆文 ;
鄢丹 ;
马小军 ;
肖小河 ;
赵艳玲 .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05) :421-424
[3]   中药“四性”对器官组织机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J].
俞仲毅 ;
王博 ;
陆敏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04) :1-3
[4]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四性研究 [J].
代春美 ;
肖小河 ;
王迪 ;
赵艳玲 ;
山丽梅 .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4, (03) :48-51+59
[5]   论化学元素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一论中药四性与现代化学的统一 [J].
盛良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01) :14-15+29
[6]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 Ⅰ.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 [J].
余惠旻 ;
肖小河 ;
刘塔斯 ;
赵艳玲 ;
谭安民 ;
高晓山 .
中国中药杂志, 2002, (05) :76-79
[7]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Ⅱ) 参叶和参花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 [J].
余惠旻 ;
肖小河 ;
刘塔斯 ;
赵艳玲 ;
袁海龙 ;
谭安民 ;
高晓山 .
中草药, 2001, (10) :49-52
[8]   稀土元素与中药药性关系研究 [J].
祁俊生 ;
徐辉碧 ;
周井炎 ;
陆晓华 ;
管竞环 .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0, (Z1) :181-182
[9]   《神农本草经》药物四气的统计分析 [J].
王家葵 ;
沈映君 .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04) :54-56
[10]   形成虚热证的中枢兴奋物质的研究 [J].
梁月华 ;
施天华 ;
任红 .
中医杂志, 1998, (08) :4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