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与分析

被引:18
作者
张乐勤 [1 ]
陈素平 [2 ]
荣慧芳 [1 ]
许信旺 [1 ]
机构
[1]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2] 池州学院经济贸易系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动态测度; 可持续发展; 池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安徽池州市是国家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近十年来,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加剧了其发展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池州市2001~2010年生态足迹供给与需求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与分析,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年、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2458hm2/人上升至2010年的2.2483hm2/人,年平均增长11.14%,人均生态赤字由0.8445hm2/人扩大至2010年的1.8266hm2/人;居民消费水平、能源消费量与人均生态足迹相关系数分别为0.844、0.945,为生态足迹驱动因素;研究时段内,能源生态足迹年均增长速度为83.75%,明显快于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增长速度;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2.98hm2/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1.20hm2/万元。预测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2336hm2/人,生态赤字将增至2.7926hm2/人;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4.4896hm2/人,生态赤字将扩大到4.0308hm2/人。针对池州生态不安全的现状,从减少能源消费、改变消费方式、提高农作物单产等方面提出了减少生态足迹的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439 / 44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各地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测算 [J].
刘某承 ;
李文华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 26 (05) :401-406
[2]   生态足迹理论在能源消费评价中的缺陷与改进探讨 [J].
方恺 ;
董德明 ;
沈万斌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6) :1013-1021
[3]   广州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法 [J].
胡贵平 ;
龙志和 ;
李敏 ;
任通先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2) :96-100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未来发展情景分析 [J].
刘某承 ;
王斌 ;
李文华 .
资源科学, 2010, 32 (01) :163-170
[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南京为例 [J].
包正君 ;
赵和生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9, 26 (02) :84-89
[6]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的变动规律 [J].
陈成忠 ;
林振山 .
地理研究, 2009, 28 (01) :129-142
[7]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成都市人均生态足迹预测 [J].
杨娟 ;
王昌全 ;
李冰 ;
李焕秀 ;
白根川 .
生态学报, 2009, 29 (01) :359-367
[8]   天津市近2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J].
孟伟庆 ;
马春 ;
鞠美庭 ;
李洪远 ;
冯海云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 (02) :67-71
[9]   1990—2004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J].
吴开亚 ;
林保国 ;
宋润朋 ;
刘海燕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9) :1134-1138
[10]   基于空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 [J].
常斌 ;
熊利亚 ;
侯西勇 ;
丁艺 .
地理研究, 2007, (05) :94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