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域金融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被引:17
作者
林晓
韩增林
赵林
郭建科
机构
[1]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金融联系; 空间格局; 金融外向服务功能价值量; 空间相互作用强度;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3.09.014
中图分类号
F832.7 [地方金融事业];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截取2001年和2011年两个时间断面,基于改造后的金融外向服务功能模型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我国省域金融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金融外向服务功能价值量整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较高和高等级的省份数量少,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外向服务价值量较弱;②金融外向服务功能价值量在空间分布上由上海"单极突出"发展成上海—北京"双核心"结构,并逐步向上海—北京—广东"三足鼎立"的格局迈进;③空间金融联系总量大幅度增强,区域空间结构也由"极核式"单中心结构向"多核心"网状结构发展;④四大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且不平衡的趋势仍在扩大。研究认为,今后应充分发挥上海、北京、广东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中西部地区金融增长极,强化省域金融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2+114 +1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1]  
MONEY FLOWS LIKE MERCURY: THE GEOGRAPHY OF GLOBAL FINANCE[J] . Gordon LClark.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 2005 (2)
[12]   河南省银行业发展格局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J].
彭宝玉 ;
李小建 ;
郭扬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8, (04) :31-35
[13]   中国地区银行业金融系统的区域差异 [J].
武巍 ;
刘卫东 ;
刘毅 .
地理学报, 2007, (12) :1235-1243
[14]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 [J].
程婧瑶 ;
陈东 ;
樊杰 .
经济地理, 2007, (06) :892-895
[15]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与Shapley值分解方法 [J].
李敬 ;
冉光和 ;
万广华 .
经济研究, 2007, (05) :42-54
[16]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 [J].
王修华 .
经济地理, 2007, (02) :183-186
[17]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J].
李小建 .
经济地理, 2006, (05) :721-725+730
[18]   发展中地区银行业空间系统变化——以河南省为例 [J].
李小建 ;
周雄飞 ;
卫春江 ;
孔云峰 .
地理学报, 2006, (04) :414-424
[19]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和分析 [J].
冉光和 ;
李敬 ;
熊德平 ;
温涛 .
中国软科学, 2006, (02) :102-110
[20]   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J].
武巍 ;
刘卫东 ;
刘毅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4)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