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的居住-就业选择与空间匹配性

被引:96
作者
周素红
程璐萍
吴志东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居住-就业; 空间不匹配; 广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3.3 [房地产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5 ;
摘要
从居住-就业区位选择角度出发,以广州市典型保障性住房社区(棠下小区、同德小区)为案例,研究保障性住房居民的居住-就业选择特征及其空间匹配性的群体差异和影响机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研究小区发生明显的居住人群过滤现象,出现大量转售和转租情况,形成保障性住房、商品房、转租房、原单位房的住户结构。保障性住房住户和商品房住户的居住与就业地的空间关系变化较大,其空间不匹配问题突出,但二者在形成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主要因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政策性因素,使其住户的区位选择与主要就业场所不匹配而引发的,属于被动迁移型空间不匹配现象;后者主要是购买转售的保障性住房的住户,为获取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性福利而通过市场方式选择远离其就业场所空间而引发的,属于主动选择型空间不匹配现象。私人转租房住户和原单位房住户的居住-就业空间匹配性良好。保障性住房的转租和转售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政策性福利的再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同时,居住-就业空间不匹配对相关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保障性住房合理的空间布局方案和实施途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考虑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尽量解决各类群体的居住与就业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735 / 174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转型期广州城市居民居住与就业地区位选择的空间关系及其变迁 [J].
周素红 ;
刘玉兰 .
地理学报, 2010, 65 (02) :191-201
[2]   基于居住区比较的北京城市通勤研究 [J].
张艳 ;
柴彦威 .
地理研究, 2009, 28 (05) :1327-1340
[3]   基于“空间失配”假设的居民就业障碍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城中村为例 [J].
王宁 ;
王录仓 ;
李纯斌 ;
吴静 .
经济地理, 2009, 29 (04) :650-653
[4]   西方“空间不匹配”假说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J].
刘望保 ;
翁计传 .
规划师, 2008, (01) :91-94
[5]   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基于城市经济学角度的思考 [J].
郑思齐 ;
龙奋杰 ;
王轶军 ;
于璐 .
城市问题, 2007, (06) :56-62
[6]   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 [J].
宋金平 ;
王恩儒 ;
张文新 ;
彭萍 .
地理学报, 2007, (04) :387-396
[7]   基于空间失配理论的上海市中低价位商品房选址研究 [J].
钱瑛瑛 ;
陈哲 ;
徐莹 .
现代城市研究, 2007, (03) :31-37
[8]   “空间失配”假设及对中国城市问题研究的启示 [J].
李纯斌 ;
吴静 .
城市问题 , 2006, (02) :16-21
[9]   城市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J].
周素红 ;
闫小培 .
地理科学, 2005, (06) :6664-6670
[10]   “空间不匹配”假设与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美国相关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周江评 .
现代城市研究, 2004, (09)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