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

被引:36
作者
陆林 [1 ]
鲍捷 [1 ,2 ]
凌善金 [1 ]
曾琪洁 [1 ]
虞虎 [1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区域演化理论; 桂林-漓江-阳朔; 旅游地系统;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2.09.005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通过构建旅游地空间演化基本模式,阐释了以漓江为主导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归纳其经历了萌芽期、极化期和优化期,3个阶段分别体现出均质发展、极化发展、扩散发展的特征,并有向板块发展阶段演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旅游地处于均质发展为特征的萌芽期,原赋景观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一时期的旅游地在空间结构上处于低位的均质无序状态,各景区点未得到有效地开发;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0年代中期,旅游地进入极化期,其中又分为以桂林城区旅游增长极形成为标志的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和以桂林城区-漓江-阳朔县城旅游地系统形成为标志的后期极化增长阶段;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在旅游需求的推动下,桂林城区作为旅游增长极得到较快发展,为漓江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对区域旅游发展起到组织作用。后期极化增长阶段,阳朔县城作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起来,桂林城区旅游功能进一步强化,漓江作为旅游廊道功能也日益强化,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为扩散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旅游影响对外扩散,区域旅游板块逐渐形成,并推动旅游地转型发展。桂林-漓江-阳朔旅游系统的旅游城镇、景区点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功能上更加协调,推动了更高一级的旅游地空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可称其为桂北旅游地空间系统,或桂北旅游板块。探讨了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认为在不同时期,起主导的机制不同:在萌芽期,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极化发展期,受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推动,不同类型的需求成为建构的主要动力;在扩散发展期,对综合效益的追求成为主导力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066 / 107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21]  
Peripheries of the periphery.[J].D.B. Weaver.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 2
[22]  
River related tourism in Europe — an overview.[J].Josef Steinbach.GeoJournal.1995, 4
[23]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 The peripheral regions-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J].Walter Christaller.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4, 1
[24]   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定量研究——以浙江瑶琳洞为例 [J].
李睿 ;
应菊英 ;
章珠娥 .
经济地理, 2004, (05) :683-687
[25]   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J].
石培基 ;
李国柱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05) :91-95
[26]   河流生态系统的休闲娱乐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J].
鲁春霞 ;
谢高地 ;
成升魁 .
资源科学, 2001, (05) :77-81
[27]   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 [J].
陆林 .
地理科学, 1997, (01) :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