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

被引:36
作者
陆林 [1 ]
鲍捷 [1 ,2 ]
凌善金 [1 ]
曾琪洁 [1 ]
虞虎 [1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区域演化理论; 桂林-漓江-阳朔; 旅游地系统;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2.09.005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通过构建旅游地空间演化基本模式,阐释了以漓江为主导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归纳其经历了萌芽期、极化期和优化期,3个阶段分别体现出均质发展、极化发展、扩散发展的特征,并有向板块发展阶段演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旅游地处于均质发展为特征的萌芽期,原赋景观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一时期的旅游地在空间结构上处于低位的均质无序状态,各景区点未得到有效地开发;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0年代中期,旅游地进入极化期,其中又分为以桂林城区旅游增长极形成为标志的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和以桂林城区-漓江-阳朔县城旅游地系统形成为标志的后期极化增长阶段;初期极化发展阶段,在旅游需求的推动下,桂林城区作为旅游增长极得到较快发展,为漓江旅游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对区域旅游发展起到组织作用。后期极化增长阶段,阳朔县城作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起来,桂林城区旅游功能进一步强化,漓江作为旅游廊道功能也日益强化,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空间系统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为扩散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旅游影响对外扩散,区域旅游板块逐渐形成,并推动旅游地转型发展。桂林-漓江-阳朔旅游系统的旅游城镇、景区点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功能上更加协调,推动了更高一级的旅游地空间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可称其为桂北旅游地空间系统,或桂北旅游板块。探讨了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认为在不同时期,起主导的机制不同:在萌芽期,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极化发展期,受循环积累因果效应的推动,不同类型的需求成为建构的主要动力;在扩散发展期,对综合效益的追求成为主导力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066 / 107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1]   基于城市创新职能的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 [J].
吕拉昌 ;
李勇 .
地理学报, 2010, 65 (02) :177-190
[12]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研究流派、进程与展望 [J].
杨春宇 ;
黄震方 ;
毛卫东 .
人文地理, 2009, 24 (03) :66-70+26
[13]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J].
陈志军 .
旅游学刊, 2008, (11) :35-41
[14]   黄浦江水上旅游系统规划和开发 [J].
张璟 .
人文地理, 2006, (03) :44-47
[15]   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 [J].
汪德根 ;
陆林 ;
陈田 ;
刘昌雪 .
经济地理, 2005, (06) :904-909
[16]   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型 [J].
徐红罡 ;
郑海燕 ;
保继刚 .
人文地理, 2005, (05) :72-75+25
[17]   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 [J].
黄金火 ;
吴必虎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1) :116-126
[18]   基于旅游系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探讨 [J].
张惠 ;
周春林 ;
管卫华 ;
邬琴兰 ;
谢正磊 .
中国软科学, 2004, (11) :142-146
[19]   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模拟的初步研究——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的应用 [J].
吴江 ;
黄震方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05) :91-94
[20]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s [J].
Papatheodorou, A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 (01) :21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