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1 条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算与分解研究——基于多要素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
被引:44
作者:
钟世川
[1
]
毛艳华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综合研究院
[2]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来源:
关键词:
中性技术进步;
偏向型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公共资本;
D O I:
10.19361/j.er.2017.01.01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加速公共资本的投放导致技术进步越渐朝向公共资本方向发展,进一步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此,为实现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适度减少公共资本,尽快转向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非公共资本的轨道上来。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4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