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欺诈的表现形式及潜在规律研究——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被引:6
作者
兰王盛 [1 ]
邓舒仁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
[2]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金融欺诈; P2P借贷;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724.6 [电子贸易、网上贸易]; F832.4 [信贷];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作为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数字普惠金融在带来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各种形式的金融欺诈行为也如影随形。从典型案例来看,P2P借贷、互联网理财、供应链金融、网络众筹、网络贷款等成为金融欺诈活动的重要平台。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行为表现出以下特点和规律:利用网络平台快速吸收公众资金,承诺高收益吸引全国投资,客户资金直接进入个人或公司账户自用,风险波及范围广易引发区域金融风险等。以上行为已涉嫌非法集资,具有重大风险隐患,而当前非法集资的法律界定较为模糊,监测预警和协调机制存在缺陷。为预防和治理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欺诈行为,需要明确集资活动的金融属性和法律边界,将数字普惠金融主体纳入监管范畴,利用数字技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事前协调处置机制,强化平台责任和加强行业自律等。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国际组织对数字普惠金融监管的探索综述 [J].
王晓 .
上海金融, 2016, (10) :75-77
[2]   数字普惠金融成大趋势 [J].
叶纯青 .
金融科技时代, 2016, (10) :88-88
[3]   民间借贷法律制度完善 [J].
穆玲芝 .
人民论坛, 2015, (36) :100-102
[4]  
泛亚危机:400亿的“庞氏骗局”?[J]. 郭芳,何方竹. 中国经济周刊. 2015(37)
[5]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扩张与限缩 [J].
刘伟 .
政治与法律, 2012, (11) :40-49
[6]   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其防范 [J].
汪丽丽 .
法学论坛, 2012, 27 (03) :111-118
[7]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 [J].
谢望原 ;
张开骏 .
法学评论, 2011, 29 (06) :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