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

被引:61
作者
谢望原 [1 ]
张开骏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罪; 非法集资; 民间借贷;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1.06.018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应结合金融信贷秩序的保护法益理解构成要件,"吸收资金并且承诺还本付息"与对象是否"特定"不是本罪的本质特征;只有结合货币资本的经营才能把握存款的实质;具有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可以成为行为主体;"扰乱金融秩序的"属于结果属性,应考虑存款的数额、范围以及给存款人造成的损失等来判断。不能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同于非法集资,否则会造成本罪的扩张适用成为"口袋罪"。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非法集资活动规制研究 [J].
彭冰 .
中国法学, 2008, (04) :43-55
[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融资 [J].
郑侠 .
特区经济, 2008, (05) :233-234
[3]   对孙大午“非法集资”案的刑法学思考——兼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 [J].
周泽 .
中国律师, 2003, (11) :77-78
[4]   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几个问题 [J].
逄锦温 .
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 2001, (12) :53-55
[5]   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几个问题 [J].
李希慧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1, (04) :35-39
[6]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本质及立法失误 [J].
冯亚东 ;
刘凤科 .
人民检察, 2001, (07) :19-21
[7]   非法吸收存款罪探析 [J].
屈学武 .
现代法学, 1996, (05) :54-58
[8]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探讨[J]. 赵秉志,万云峰.人民司法. 2004 (02)
[9]  
当前金融犯罪新问题研究[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顾肖荣等, 2008
[10]  
刑法分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谢望原,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