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异质性、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28个省市数据的分析

被引:15
作者
马洪福 [1 ]
郝寿义 [2 ]
机构
[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
[2]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要素禀赋; 异质性; 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运用反事实分析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模型,模型考虑了区域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并考察了技术进步对全要生产率增长的效应。运用新模型对我国28个省市1978-2015年的数据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中部缓慢东北停滞"的态势。同时,中性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贡献在逐步的提高;而有偏技术进步出现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要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关键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尤其是要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基于劳资分配失衡的分析 [J].
冯谚晨 .
经济问题探索, 2017, (04) :1-9
[2]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 [J].
蔡跃洲 ;
付一夫 .
经济研究, 2017, 52 (01) :72-88
[4]   收入差距与技术进步方向的经验研究 [J].
钟世川 .
探索, 2015, (04) :162-166
[5]   技术进步偏向与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J].
钟世川 .
经济学家, 2014, (07) :46-54
[6]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度与分解 [J].
张少华 ;
蒋伟杰 .
统计研究, 2014, 31 (03) :54-60
[7]   技术偏向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再考察 [J].
陈宇峰 ;
贵斌威 ;
陈启清 .
经济研究, 2013, 48 (06) :113-126
[8]   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J].
蔡昉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01) :56-71+206
[9]   中国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研究 [J].
王金营 ;
戈艳霞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8) :15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