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被引:59
作者
王海江 [1 ,2 ]
苗长虹 [1 ]
茹乐峰 [1 ]
崔彩辉 [1 ]
机构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
[2]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关键词
重力模型; 空间经济联系; 城市群;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2.07.004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借助空间相互作用重力模型,利用2009和2000年的市区总人口、GDP及公路运营里程等指标,综合测度全国全部287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的省域空间经济联系。计算每个省域所辖中心城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以经济联系强度小于10、介于10—100、大于100三个区段按统一尺度标准,通过ArcGIS软件分别绘制出2009、2000年各省的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图。综合对比发现,区域空间结构与其内部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联系网络的发育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空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联系网络由简单到复杂,区域空间结构也随之由极核式单中心结构向多核心、网络式、一体化方向发展;全国省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全国主要城市群可以进行完美的空间拟合,反映出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与紧密程度表征了城市群的演化阶段与发育状况,也说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其空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与深化。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于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三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区域,并且这一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基于城市流视角的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 [J].
陈群元 ;
宋玉祥 .
经济地理, 2011, 31 (11) :1840-1844
[2]   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1997—2007 [J].
张润君 ;
潘文卿 ;
陈杰 .
统计研究, 2011, 28 (10) :47-53
[3]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城市流空间联系及互动策略 [J].
韩增林 ;
郭建科 ;
杨大海 .
经济地理, 2011, 31 (05) :741-747
[4]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J].
李红锦 ;
李胜会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 (01) :19-24
[5]   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 [J].
王海江 ;
苗长虹 ;
郝成元 .
人文地理, 2010, 25 (01) :49-55+147
[6]   辽中南城市群内在功能联系及优化建议 [J].
李平 ;
佟连军 ;
邓丽君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 (06) :42-45+57
[7]   我国客运交通联系的距离衰减规律 [J].
王海江 ;
苗长虹 .
经济地理, 2008, (02) :275-278
[8]   基于航空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 [J].
薛俊菲 .
地理研究, 2008, (01) :23-32+242
[9]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J].
顾朝林 ;
庞海峰 .
地理研究, 2008, (01) :1-12
[10]   城市的网络优势——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 [J].
汪明峰 ;
宁越敏 .
地理研究, 2006, (02) :19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