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机理及其科学问题

被引:56
作者
关兴良 [1 ]
魏后凯 [2 ]
鲁莎莎 [3 ]
邓羽 [4 ]
机构
[1]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3]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格局; 集聚态势; 形成机理;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对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统计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深刻揭示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态势及其造成的突出矛盾,从理论视角综合考察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形成机理,并简要探讨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态势十分明显,人口、资源、要素和产业大规模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并在空间上形成了若干个城市和人口密集区。造成这种空间集聚态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自然本底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地带性差异起到基础性作用,国家发展战略的东部偏向及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效应是外部条件,而更深层次的基本动力源于区域之间日益拉大的发展差距。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产业向东部地区集聚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二者的空间集聚未能协同一致,由此导致两个"不协调",即人口分布与产业及就业岗位分布的不协调及人口、经济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不协调。这两个"不协调"造成了数以亿计的"两栖"农民工跨区域迁移、能源与大宗商品的跨区域流动、局部地区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不稳定因素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等突出问题。要构建高效、均衡、安全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其本质就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即不单纯要强调人的繁荣,还要强调地域的繁荣。"产业西进"和"人口东移"是优化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和形态的战略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4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国特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及其治理策略 [J].
魏后凯 .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5, (02) :30-35
[2]   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 [J].
陈明星 .
地理研究, 2015, 34 (04) :614-630
[3]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 [J].
魏后凯 .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03) :18-30
[4]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的科学基础与框架体系 [J].
方创琳 .
经济地理, 2013, 33 (12) :1-9
[5]   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与创新思路 [J].
樊杰 ;
刘毅 ;
陈田 ;
张文忠 ;
金凤君 ;
徐勇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 (01) :20-27
[6]   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 [J].
关兴良 ;
方创琳 ;
罗奎 .
地理科学, 2012, 32 (09) :1055-1065
[7]   深圳水环境容量及其承载力评价 [J].
邬彬 ;
车秀珍 ;
陈晓丹 ;
谢林伸 .
环境科学研究, 2012, 25 (08) :953-958
[8]   地区差距的新视角:人口与产业分布不匹配研究 [J].
蔡翼飞 ;
张车伟 .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05) :31-43
[9]   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地方经济发展隐喻 [J].
尹贻梅 ;
刘志高 ;
刘卫东 .
地理研究, 2012, 31 (05) :782-791
[10]   新时期我国国土开发的新方略 [J].
魏后凯 .
绿叶, 2009, (09) :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