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劳动力结构与企业生产率——破解“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之谜

被引:295
作者
何小钢 [1 ]
梁权熙 [2 ]
王善骝 [1 ]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2] 广西大学商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ICT生产率悖论; 劳动力结构; 互补机制理论; 高质量增长;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9.0118
中图分类号
F279.2 [中国]; F272.92 [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1201 ;
摘要
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互补理论阐释人力资本结构提升ICT生产率效应的微观机制:高技能劳动力能有效匹配ICT应用带来的生产方式与组织结构变革,而长期雇员则提升了企业对ICT应用导致的生产柔性与分工深化的适应能力,强化ICT生产率效应。进一步地,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统计的中国120个城市共11999家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ICT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验证中国企业突破"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可行路径。实证研究发现,高技能员工和长期雇佣员工均与ICT形成互补效应,能够显著提升ICT的生产率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并经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还发现,互补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程序化任务密度更强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呈现显著增强的特征,并且规模越大的企业互补效应越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是企业能否更好地依托新兴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进一步优化智能制造转型路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政策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8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6 条
[31]   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J].
张杰 ;
李勇 ;
刘志彪 .
管理世界, 2008, (11) :50-64
[32]   信息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个人电脑使用回报率的估计 [J].
陈玉宇 ;
吴玉立 .
经济学(季刊), 2008, (04) :1149-1166
[33]   企业信息化投资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浙江企业的经验证据 [J].
汪淼军 ;
张维迎 ;
周黎安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6) :81-93+206
[34]   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 [J].
汪淼军 ;
张维迎 ;
周黎安 .
管理世界, 2007, (04) :96-104+129+172
[35]   我国民营与国有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比较研究 [J].
苏冬蔚 ;
陈宇欣 .
财经问题研究, 2006, (06) :22-30
[36]   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关于企业信息化阶段性互补机制的实证研究 [J].
汪淼军 ;
张维迎 ;
周黎安 .
经济研究, 2006, (01) :65-77
[37]  
Institutions, ownership, and finance: the determinants of profit reinvestment among Chinese firms[J] . Robert Cull,Lixin Colin Xu.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005 (1)
[38]  
Skill-Specific rather than General Education: A Reason for US–Europe Growth Differences?[J] . Dirk Krueger,Krishna B. Kumar.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 2004 (2)
[39]  
Time series analysis in the assessment of ICT impact at the aggregate level – less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new economy[J] . Sang-Yong Tom Lee,Roghieh Gholami,Tan Yit Tong.Information & Management . 2004 (7)
[40]  
Computing Productivity: Firm-Level Evidence[J] . Erik Brynjolfsson,Lorin M. Hitt.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200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