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教义学核心原则的发展——基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的反思

被引:94
作者
王肃之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被害人保护; 公共信息安全;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7.10.002
中图分类号
D924.3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随着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增多,我国《刑法》增设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但法条中未能对该罪的法益作出提示。被害人教义学的核心原则为被害人的保护可能性与需保护性,这一原则在解释德国与个人信息有关的犯罪中具有合理性,但是在用于解释我国《刑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的过程中却发现原有的解释路径需要修正。在最终得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为公共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实现了被害人教义学的核心原则判断路径由平面结构向纵向结构转变的理论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超个人法益属性 [J].
曲新久 .
人民检察, 2015, (11) :5-9
[2]   网络时代的刑法理念——以刑法的谦抑性为中心 [J].
张明楷 .
人民检察, 2014, (09) :6-12
[3]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 [J].
付强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4, 22 (02) :114-121
[4]   风险社会与变动中的刑法理论 [J].
劳东燕 .
中外法学, 2014, 26 (01) :70-102
[5]   “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 [J].
车浩 .
中国法学, 2013, (01) :114-130
[6]   被害人对于欺骗行为不法的作用 [J].
于小川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2, (05) :41-49
[7]   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探析 [J].
翁孙哲 .
犯罪研究, 2012, (01) :32-39
[8]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区域性实证分析 [J].
庄晓晶 ;
林洁 ;
白磊 .
人民检察, 2011, (09) :67-70
[9]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法益研究——兼析《刑法修正案(七)》的相关争议问题 [J].
赵军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2011, (02) :108-113
[10]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立法的理性分析——兼论对该罪立法的反思与展望 [J].
蔡军 .
现代法学, 2010, 32 (04) :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