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的“惩罚性赔偿”与经济法的“激励性报偿”

被引:35
作者
刘水林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体主义; 整体主义; 惩罚性赔偿; 激励性报偿;
D O I
10.16538/j.cnki.jsufe.2009.04.001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D922.29 [经济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030107 ;
摘要
我国法学界对"多倍赔偿责任"的研究有两种路径:一是民法,认为属于民事责任,并称之为"惩罚性赔偿";二是经济法,认为这一责任形式的主要功能是维护整体利益,因而是经济法责任而不是民事责任。其实,根据民法与经济法不同观念和思维方法,结合这一责任形式的历史演化、主要功能就可以看到,从功能意义上讲,这种责任在民法中就是民事的"惩罚性赔偿"责任,而在经济法中就是"激励性报偿"责任。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整体利益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朱鸣雄, 2006
[2]  
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金福海, 2008
[3]   日本法上的惩罚性损害赔偿与制裁性慰谢金 [J].
浦川道太郎 .
法学家, 2001, (05) :118-120
[4]   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思考——基于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的视角 [J].
应飞虎 .
中国法学, 2004, (06) :116-124
[5]   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惩罚性赔偿原则的适用 [J].
张媛 .
湖北社会科学, 2005, (01) :132-134
[7]   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惩罚性赔偿 [J].
董春华 .
比较法研究, 2008, (06) :99-110
[8]   惩罚性赔偿与食品消费安全制度构建 [J].
顾加栋 ;
姜柏生 .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 (06) :50-52
[9]  
Punativt Damage in Products liabi Lity Litigation". David Owen. 74Mich.L Rez . 1976
[10]  
古代东方法研究[M]. 学林出版社 , 王立民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