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传播学范式创新

被引:87
作者
胡百精 [1 ,2 ]
杨奕 [3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
[3]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
关键词
公共传播; 多元主体; 公共性; 认同; 传播学范式;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16.03.005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在现代性转型、全球化和互联网革命等多重语境的交叠下,公共传播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实践解决方案正在登场。本文将公共传播定义为多元主体基于公共性展开的沟通过程、活动与现象,旨在促进社会认同与公共之善。在还原知识谱系和社会语境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公共传播的主体——多元主体,价值规范与实践准则——互为主体性与公共性,内容——公共议题及其承栽的公共精神和公共利益,场域——作为意见交换平台、行动空间和意义网络的公共领域,手段——对话,目标与效果——认同、共识和承认。最后,本文提出应重返人的存在、生活世界和共同体采推进公共传播研究和传播学范式转换。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80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互联网与对话伦理 [J].
胡百精 ;
李由君 .
当代传播, 2015, (05) :6-11
[2]   关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解读 [J].
汪洁 .
新闻研究导刊, 2015, 6 (15) :108-108
[3]   参与社会治理:传媒公共性的实践逻辑 [J].
李良荣 ;
张华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 36 (04) :31-34
[5]   传播学的双重公共性问题与公共传播学的“诞生” [J].
龚伟亮 .
新闻界, 2013, (09) :3-13
[6]   回归原初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伦理之思 [J].
肖朗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0 (02) :10-15
[7]   查尔斯·泰勒共同体概念的生存论考察 [J].
韩升 .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1 (06) :76-79
[8]   传媒研究中的公共性概念辨析 [J].
邓力 .
国际新闻界, 2011, 33 (09) :40-46
[9]   关于中国传播学问题的本体性反思 [J].
陈卫星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02) :41-45+58
[10]   传媒与公共领域研究:现状与反思 [J].
许鑫 .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0 (02) :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