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权概念的反思与批判

被引:14
作者
申惠文
机构
[1] 郑州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物权法; 财产法; 债法总则; 用益财产权; 担保财产权;
D O I
10.16494/j.cnki.1002-3933.2014.03.014
中图分类号
D923.2 [物权];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中国物权概念具有模糊性、相对性和僵固性,存在物权内涵与外延的背离、形式物权与观念物权的矛盾、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的冲突。采纳物权的概念,符合主流民法学界的知识结构,是历史的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继续沿用《民法通则》财产权的概念,广泛使用参照的立法技术,亦能解决问题。《物权法》中财产概念的使用频率高于物权,用益物权实质是用益财产权,担保物权实质是担保财产权。物权法应当解读为财产法,定位于有体财产和无体财产的基本法。吸取采纳物权概念的教训,尊重现有的立法资源,未来没有必要制定债权总论。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防止立法碎片化、尽快出台民法典 [J].
孙宪忠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 (01) :76-82+159
[2]   物权债权区分理论的再证成 [J].
温世扬 ;
武亦文 .
法学家, 2010, (06) :35-45+175
[3]   债权总则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地位及其体系 [J].
王利明 .
社会科学战线, 2009, (07) :225-233
[4]   物权与债权的二元划分对民法内在与外在体系的影响 [J].
李永军 .
法学研究, 2008, 30 (05) :62-73
[5]   我国民法典应设立债法总则的几个问题 [J].
柳经纬 .
中国法学, 2007, (04) :3-12
[6]   东施效颦——评《物权法》的担保物权 [J].
孟勤国 .
法学评论, 2007, (03) :158-160
[7]   物权债权区分理论的质疑 [J].
刘德良 ;
许中缘 .
河北法学, 2007, (01) :100-107
[8]   物权法的扯淡与认真 评《物权法草案》第四、五章 [J].
葛云松 .
中外法学, 2006, (01) :52-62
[9]   传统物权、债权二分法理论面临的挑战——兼论重构开放的物权、债权概念 [J].
张锡鹏 ;
刘丽敏 .
河北法学, 2005, (02) :123-129
[10]  
物权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M]. 法律出版社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