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与诈骗的区分——围绕最高人民法院第27号指导案例的展开

被引:99
作者
王钢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盗窃; 诈骗; 处分行为; 处分意识;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5.04.004
中图分类号
D926.2 [法院];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盗窃罪与诈骗罪处于相互排斥的关系,二者属于不同的不法类型。从诈骗罪自我损害型犯罪的特质出发,个案中区分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关键因素是,是否存在被害人的财产处分行为。对此,要结合财产减损的直接性、处分意识的必要性以及财产处分的自愿性这三个要件进行判断。当被害人有意识且自愿地通过自己的作为、容忍或不作为直接造成了自身财产的减损时,就应当认定其进行了财产处分,行为人构成诈骗罪。反之,则应当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这一判断标准不仅应当适用在涉及有体财物的场合,也应当被贯彻于涉及无体财产性利益的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第27号指导案例从结论而言是正确的,但在论证上仍有瑕疵。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48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2]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系 [J].
陈洪兵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 (06) :134-141
[3]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J].
黎宏 .
清华法学, 2013, 7 (06) :122-137
[4]   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 [J].
蒋铃 .
政治与法律, 2012, (08) :46-60
[5]   盗窃罪中的被害人同意 [J].
车浩 .
法学研究, 2012, 34 (02) :101-121
[6]   论盗窃罪的对象 [J].
童伟华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04) :68-77+127
[7]   论存款的占有 [J].
黎宏 .
人民检察, 2008, (15) :20-22
[8]  
刑法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山口厚, 2011
[9]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张明楷著, 2006
[10]  
刑法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铭暄,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