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不采取共犯从属性说及利弊

被引:35
作者
刘明祥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共犯; 从属性; 教唆犯; 帮助犯; 正犯;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5.02.016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我国刑法采取不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单一正犯(或单一行为人)体系,不存在共犯从属性说赖以存在的犯罪参与体系之基础。《刑法》总则第29条第2款明文规定处罚教唆未遂;刑法分则将许多教唆行为、帮助行为规定为独立的犯罪,将某些犯罪的教唆行为、帮助行为明文规定为与实行行为同等对待,表明我国刑法没有采取共犯从属性说。实行从属性原则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它会不适当地缩小教唆犯和帮助犯的处罚范围,有可能放纵一些特别危险的教唆犯罪和帮助犯罪的发生。德、日刑法学中有关要素从属性的几种不同学说是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为基础的,一些观点认为我国传统的通说采取了极端从属性说,肯定了共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性,显然是忽视了我国传统刑法学与德日刑法学以及我国刑法与德日刑法的重大差异。我国不采取共犯从属性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虽然不采取共犯从属说存在扩大教唆犯和帮助犯处罚范围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完善立法和司法的途径来有效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282 / 303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再释“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与周光权教授商榷 [J].
刘明祥 .
法学, 2014, (12) :116-126
[2]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J].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2011, 33 (01) :139-149
[3]   共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性之否定 [J].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2010, 28 (05) :11-19
[4]   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 [J].
于志刚 .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03) :109-126+222
[5]   论共犯的最小从属性说——日本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发展与借鉴 [J].
王昭武 .
法学, 2007, (11) :101-109
[6]  
刑事法判解[M]. 人民法院出版社 , 陈兴良, 2014
[7]  
共犯论的基础及其展开[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钱叶六, 2014
[8]  
刑法总论讲义[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松宫孝明, 2013
[9]  
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周光权, 2011
[10]  
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山口厚,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