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释“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与周光权教授商榷

被引:16
作者
刘明祥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教唆犯; 教唆未遂; 共犯; 正犯; 从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我国的通说认为,对《刑法》第29条第2款中的"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应按其字面含义解释为"被教唆的人没有按教唆犯的意思实施犯罪";不能以共犯从属性说为根据解释为,"被教唆的人已着手实行犯罪但没有既遂"。我国刑法不是采取德、日刑法那样的区分正犯与共犯的犯罪参与体系,而是采取单一正犯(犯罪人)体系,也没有采取德、日所流行的共犯从属性说,因而不存在按共犯从属性说做上述不同于通说之解释的法律基础。况且,即便是认为我国刑法采取了区分制和共犯从属性说,也不能否认其做出了处罚教唆未遂(即处罚"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教唆犯)的例外规定。德国刑法就是适例。德国的通说对他们刑法中的"教唆他人实施重罪而未遂"(即教唆未遂)的解释,与我国的通说对"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理解大体相同,这足以说明我国持共犯从属性说的论者所做的上述"目的解释",不具有合理性。我国的通说并非是站在主观主义的立场所做的解释,所采取的"严格解释"方法是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且正确说明了《刑法》第29条第2款与第1款的关系,完全符合体系解释的要求。教唆未遂(即"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情形,在犯罪形态上,不属于犯罪未遂,而属于犯罪预备。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对这种特殊预备犯的处罚规定尚有缺陷,有必要通过修改刑法来予以完善。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刑法》第29条第2款的法理分析 [J].
蔡桂生 .
法学家, 2014, (01) :67-78+176
[2]   论中国特色的犯罪参与体系 [J].
刘明祥 .
中国法学, 2013, (06) :117-130
[3]   主犯正犯化质疑 [J].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2013, 35 (05) :113-124
[4]  
刑法讲义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大谷实, 2008
[5]  
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周光权, 2007
[6]  
德国刑法学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克劳斯·罗克辛(ClausRoxin)著, 2005
[7]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著, 2003
[8]  
刑法的基本立场[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张明楷著, 2002
[9]  
德国刑法教科书[M].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Hans-HeinrichJescheck), 2001
[10]  
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 法律出版社 , (意)杜里奥·帕多瓦尼(TullioPadovani)原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