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现象:旁观者介入公共冲突的过程分析及破解策略

被引:15
作者
原珂
齐亮
机构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
关键词
旁观者; 公共冲突; 冲突化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社会转型后期,旁观者围观群体性公共冲突事件的现象明显增多。不同类型的旁观者基于不同的行为动机而围观公共事件,并通过聚集围观、言语评论、情绪积累三个阶段而逐步介入公共冲突事件,从而对公共冲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旁观者效应",使冲突升级的临界点变得更具不确定性;旁观者的规模效应,使相关管理部门措手不及;旁观者的潜在威胁,对社会秩序与稳定构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应从转变理念、科学有效区分"旁观者"与"参与者"、加强公共对话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社会矛盾应急与调解机制、加强社会建设以促进多元协同治理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地消解旁观者现象。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对话方法在冲突化解中的有效运用 [J].
常健 ;
原珂 .
学习论坛, 2014, 30 (10) :45-48
[2]   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主体之特征考察与影响分析 [J].
黄毅峰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5 (05) :84-90
[3]   旁观者卷入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行动逻辑——对马鞍山6.11事件参与者的访谈分析 [J].
潘莉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8 (04) :47-51
[4]  
新时期我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探析.[J].石方军;.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学报.2012, 02
[5]   近年来国内“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研究 [J].
韦长伟 .
福州党校学报, 2011, (04) :33-36
[6]   “无直接利益冲突”对政治稳定的挑战及应对机制 [J].
刘勇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03) :104-107
[7]   “非直接利益冲突”的规律及制度性应对思考——对重庆万州事件、四川大竹事件、贵州瓮安事件的反思 [J].
吴传毅 ;
唐云涛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2) :77-81
[8]   社会建设: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键 [J].
黄刚 .
唯实, 2009, (10) :83-87
[9]   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探析 [J].
章再彬 ;
王炜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5) :31-34
[10]   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特征 [J].
郝宇青 .
探索与争鸣, 2007, (04)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