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的限度及原因分析

被引:64
作者
何艳玲 [1 ]
李丹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2]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关键词
机构改革; 国家建设; 治理能力; 限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中国机构改革存在三个限度:在内容设计层面,是任务型而非结构型改革,表现为选择性完成阶段性工作;在改革工具层面,是精简型而非调适型改革,表现为对量化工具的过度偏好;在驱动机制层面,是计划型而非回应型改革,表现为作为改革符号的周期性呈现。存在限度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目标的"三重替代",包括体制改革对国家制度建设的替代、行政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替代以及机构改革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替代。在替代逻辑下,机构改革不仅承担了政府改革的意义,也承担了国家建设的意义,不仅承担了政府改革的难题,也承担了国家建设的难题。突破机构改革限度,前提是立足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推动国家制度建设,推动机构改革从"精简化"转向"理性化"。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2]   “理想线”上的选择: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演化率及其实现 [J].
尚虎平 .
南京社会科学, 2013, (02) :70-77+84
[3]   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11, (10) :67-85
[4]   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 [J].
冯仕政 .
开放时代, 2011, (01) :73-97
[5]  
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J]. 陈明明.复旦政治学评论. 2009(00)
[6]   中国行政改革:历程、战略与突破 [J].
汪玉凯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4) :24-30
[7]   社会主义与国家建设——基于中国的立场和实践 [J].
林尚立 .
社会科学战线, 2009, (06) :1-10
[8]   中国国务院(政务院)机构变迁逻辑——基于1949-2007年间的数据分析 [J].
何艳玲 .
公共行政评论, 2008, (01) :132-155+200
[9]   行政体制改革与内动力 [J].
吴志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3) :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