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权法的高技术产业破坏性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19
作者
夏绪梅 [1 ]
贾博 [2 ]
机构
[1] 西安财经学院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2] 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破坏性创新能力; 熵权法; 线性加权综合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76.44 [高新技术企业];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构建包含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结构变化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了高技术产业破坏性创新能力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以我国内地31个地区为样本,选取2007-2011年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3大区域高技术产业破坏性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东中西三大区域破坏性创新能力呈依次递减的趋势,在投入、产出和结构变化上,东西中部地区分别具有"低高高"、"高低低"和居中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1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双元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破坏性创新视角 [J].
伍勇 ;
梁巧转 ;
魏泽龙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34 (06) :140-151
[2]   主流与新兴客户定位对企业突破性和破坏性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J].
刘海运 ;
游达明 .
系统工程, 2013, (05) :98-103
[3]   基于金字塔底层(BoP)市场的破坏性创新——针对山寨手机行业的案例研究 [J].
周江华 ;
仝允桓 ;
李纪珍 .
管理世界, 2012, (02) :112-130
[4]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路径机理分析 [J].
杨雪滢 ;
傅利平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0 (05) :30-35
[5]   基于市场侵入模式的持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研究 [J].
薛捷 ;
张振刚 .
中国科技论坛, 2010, (09) :28-33
[6]   面向低收入群体(BOP)的创新理论——述评和展望 [J].
仝允桓 ;
周江华 ;
邢小强 .
科学学研究, 2010, 28 (02) :169-176
[7]   基于公司内部风险投资的破坏性创新机理与过程研究 [J].
宋建元 ;
蔡翔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14) :76-80
[8]   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与演化机理 [J].
孙启贵 ;
汪滢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11) :4-7
[9]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环渤海港口战略合作研究 [J].
杨强 ;
汪波 ;
吕荣胜 .
当代财经, 2007, (12) :85-87+100
[10]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1990-1999) [J].
王伟光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1)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