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

被引:105
作者
石敏俊 [1 ,2 ]
王妍 [1 ,2 ,3 ]
张卓颖 [1 ,2 ]
周新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学
[2]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3] 中国传媒大学
[4] 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所
关键词
区域碳足迹; 碳排放空间转移; 减排责任区域分解;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减排责任的区域分解需要科学评价各地区的排放责任。碳足迹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为满足消费而进行的生产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水平,除了生产过程的直接碳排放,也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应用2007年各省区投入产出模型和2002年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算了各省区的碳足迹和省区间的碳排放转移。结果显示,各省区之间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存在显著的差异。碳足迹较大的省份为经济大省,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人均碳足迹较高的省份主要是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和能源富集区域及重化工基地;中国存在着从能源富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向经济发达区域和产业结构不完整的欠发达区域的碳排放空间转移。上述结果表明,人均碳足迹高的经济发达省份应承担较大的减排责任,能源富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有相当一部分的碳排放是为沿海发达省份和产业结构不完整的欠发达省份提供电力、原材料等高碳产品所致,减排责任的区域分解需要考虑碳排放空间转移的因素,适当减轻能源富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的减排责任,或使沿海发达省份向能源富集区域和重化工区域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帮助这些区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引用
收藏
页码:1327 / 133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省区间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同构分析 [J].
张卓颖 ;
石敏俊 .
地理学报, 2011, 66 (06) :732-740
[2]   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 [J].
曹淑艳 ;
谢高地 .
资源科学, 2010, 32 (11) :2046-2052
[3]   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钟太洋 .
地理学报, 2010, 65 (09) :1048-1057
[4]   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J].
王微 ;
林剑艺 ;
崔胜辉 ;
吝涛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 (07) :71-78
[5]   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支撑我国环境外交的碳排放研究新思路 [J].
樊杰 ;
李平星 ;
梁育填 .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 (01) :61-68
[7]   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 [J].
刘燕华 ;
葛全胜 ;
何凡能 ;
程邦波 .
地理学报, 2008, (07) :675-682
[8]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与区际经济联系[M]. 科学出版社 , 石敏俊, 2012
[9]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footprint of the CO2 plume during and after injection in deep saline aquifer systems [J].
MacMinn, Christopher W. ;
Juanes, Ruben .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9, 2009, 1 (01) :3429-3436
[10]  
The geography of metropolitan carbon footprints[J] . Marilyn A. Brown,Frank Southworth,Andrea Sarzynski.Policy and Society . 200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