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城郊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趋势及差异分析

被引:12
作者
杨萍 [1 ,2 ]
刘伟东 [2 ]
侯威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2]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3]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极端温度事件; 变化趋势; 城郊差异; 热岛强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北京地区城郊16个气象观测站1979~2008年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均一化资料,分析了近30年北京地区城、郊区极端温度事件发生频次(强度)的变化趋势,并对比了城郊差异以及城市热岛强度对城郊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发生频次来看,近30年城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减小幅度[-5.94d(10a)-1]高于郊区的减小幅度[-5.28d(10a)-1],而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加幅度在城区[4.33d(10a)-1]和郊区[4.42d(10a)-1]之间差别不大,定量化的诊断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城区和郊区在极端温度事件发生频次上的差别很小。从发生强度来看,近30年城区极端温度事件的年平均发生强度明显高于郊区,但在变化趋势上,城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减弱幅度略高于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强幅度,相差0.042℃(10a)-1,而在郊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减弱幅度却略低于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强幅度,相差0.052℃(10a)-1。城郊差异的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温度事件在城区强度一般大于郊区强度,城区与郊区强度差值均为正值(除1982年和1985年极端高温事件强度差值为负)。热岛强度与极端温度事件城郊差异的相关性统计发现,极端温度事件发生频次和发生强度在城郊之间的差别与热岛强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特征,该结果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北京超大城市市区和郊区影响基本一致,其差异性是有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Erratum to: Urban-rural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n the Beijing area [J].
Weidong Liu ;
Huanling You ;
Junxia Dou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0, 101 :237-238
[2]   Trends of extreme temperatures in Europe and China based on daily observations [J].
Yan, Z ;
Jones, PD ;
Davies, TD ;
Moberg, A ;
Bergström, H ;
Camuffo, D ;
Cocheo, C ;
Maugeri, M ;
Demarée, GR ;
Verhoeve, T ;
Thoen, E ;
Barriendos, M ;
Rodríguez, R ;
Martín-Vide, J ;
Yang, C .
CLIMATIC CHANGE, 2002, 53 (1-3) :355-392
[3]   中国大陆1956~2008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J].
周雅清 ;
任国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 15 (04) :405-417
[4]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群发性规律研究 [J].
杨萍 ;
侯威 ;
封国林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 15 (04) :365-370
[5]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 to Beijing Daily Temperature Series (1960-2006).[J].李珍;严中伟;.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0, 04
[6]   重庆市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分析 [J].
郭渠 ;
孙卫国 ;
程炳岩 ;
赵海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6) :646-656
[7]   近56年我国暖冬气候事件变化 [J].
陈峪 ;
任国玉 ;
王凌 ;
邹旭恺 ;
张强 .
应用气象学报, 2009, 20 (05) :539-545
[8]   温度破纪录事件预测理论研究 [J].
封国林 ;
杨杰 ;
万仕全 ;
侯威 ;
支蓉 .
气象学报, 2009, 67 (01) :61-74
[9]   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集中程度的气候特征研究 [J].
王跃男 ;
何金海 ;
姜爱军 .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 (01) :97-102
[10]   北京地区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变化特征 [J].
谢庄 ;
苏德斌 ;
虞海燕 ;
李德平 ;
于丽萍 ;
胡天洁 .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02) :23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