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

被引:24
作者
钟静 [1 ,2 ]
卢涛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人口集疏格局; 中国西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4.2 [中国人口];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起伏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地形起伏度与区域人口增减以及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和流动趋势,从而为增进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地区DEM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密度、人口集聚度以及人口商度等指标,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西南地区1995—2010年期间地形起伏度与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县域尺度上的地形起伏度主要以中小起伏为主,其中小起伏(0—200m)占30.34%,中起伏(200—400m)占30.33%,且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地貌类型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即小起伏主要出现在四川盆地盆中区域、广西丘陵以及青藏高原高原面,中起伏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境内,大起伏和极大起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以及川西高原地区。(2) 1995—2010年间,西南地区人口"西疏东密"的集疏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地形起伏度的整体格局根本上决定了区域人口格局的形成。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中小起伏地区,且流出人口比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地形起伏度较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多为人口稳定区域。(3)地形起伏度差异决定了西南地区高度集聚和极端稀疏两种人口格局并存的现状。平原、丘陵、低山等起伏较小的地区人口增长迅速;而地形起伏度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8849 / 886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中国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尺度确定 [J].
钟静 ;
卢涛 .
水土保持通报, 2018, 38 (01) :175-181+186
[2]   中国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J].
赵东霞 ;
韩增林 ;
王利 .
地理学报, 2017, 72 (10) :1762-1775
[3]   地理探测器方法下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研究 [J].
吕晨 ;
蓝修婷 ;
孙威 .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08) :1385-1397
[4]   东北三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J].
于婷婷 ;
宋玉祥 ;
浩飞龙 ;
阿荣 .
地理科学, 2017, 37 (05) :709-717
[5]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与地形要素关系分析 [J].
赵彤彤 ;
宋邦国 ;
陈远生 ;
闫慧敏 ;
徐增让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 (02) :225-237
[6]   新疆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J].
杨振 ;
雷军 ;
段祖亮 ;
董洁芳 ;
苏长青 .
地理研究, 2016, 35 (12) :2333-2346
[7]   基于ASTER GDEM和均值变点分析的中国东北地形起伏度研究 [J].
王让虎 ;
张树文 ;
蒲罗曼 ;
李飞 ;
王晴 ;
陈单 ;
杨久春 ;
常丽萍 ;
卜坤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 (06) :49-54
[8]   基于乡镇尺度的河南省人口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 [J].
张海霞 ;
牛叔文 ;
齐敬辉 ;
叶丽琼 ;
李娜 .
地理研究, 2016, 35 (02) :325-336
[9]   基于镇域尺度的江苏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 [J].
车冰清 ;
仇方道 .
地理科学, 2015, 35 (11) :1381-1387
[10]   秦巴山连片特困区地形起伏与人口及经济关系 [J].
周亮 ;
徐建刚 ;
林蔚 ;
杨林川 ;
孙东琪 ;
叶尔肯吾扎提 .
山地学报, 2015, (06) :74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