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干预与农业转型

被引:62
作者
龚为纲 [1 ]
张谦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2] 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国家干预; 农业转型; 家庭农场; 资本下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本文试图延续农业政治经济学领域有关南亚、东南亚农业转型的研究传统,侧重于从国家干预的视角解释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逻辑。国家干预塑造农业转型的具体形态发生在税费改革前后农业治理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农业治理转型表现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以及农业治理的组织费用发生重大变化,这使得以项目化为表现形式、以农业现代化为政策目标的国家干预行为与分散的、数量众多的小农户打交道时治理成本高昂,农业管理部门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以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故而规模经营主体成为国家农业政策的接应主体和政策具体执行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的培育过程,正是中国农业转型的推进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75+7 +7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治理钉子户.[D].吕德文.华中科技大学.2009, 11
[2]  
Approaches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change in Java.[J].Jonathan Pincu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1990, 1
[3]  
治理基层中国.[M].田先红;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温铁军; 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   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当代中国农业转型过程的动力机制分析 [J].
龚为纲 ;
黄娜群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 (02) :73-83+154
[7]   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 [J].
严海蓉 ;
陈义媛 .
开放时代, 2015, (05) :49-69+6
[8]   项目制与粮食生产的外部性治理 [J].
龚为纲 .
开放时代, 2015, (02) :103-122+5
[9]   “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 [J].
黄宗智 ;
龚为纲 ;
高原 .
开放时代, 2014, (05) :143-159+8
[10]   资本主义式家庭农场的兴起与农业经营主体分化的再思考——以水稻生产为例 [J].
陈义媛 .
开放时代, 2013, (04) :13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