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脱实向虚”的成因与治理:理解十九大金融体制改革

被引:263
作者
彭俞超 [1 ,2 ]
黄志刚 [1 ,2 ]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2] 中央财经大学亚投行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脱实向虚; 金融体制改革; 企业金融化; 融资约束;
D O I
10.19985/j.cnki.cassjwe.2018.09.002
中图分类号
F832.1 [金融、银行体制];
学科分类号
020201 ;
摘要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十九大报告对金融工作的重要要求。本文以金融体制为出发点,通过构建两部门内生融资约束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现的"脱实向虚"问题。在企业缺少直接融资方式的情况下,模型中银行差别性对待风险异质性企业,将导致企业金融化和影子银行的形成。经营风险越小的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越多的信贷支持,进而将多余的资金投向影子银行体系,造成企业金融化。这一影响在国有银行占比较低的地区更严重。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系统的金融体制改革框架,以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效率的双重改进。
引用
收藏
页码:3 / 25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金融化 [J].
彭俞超 ;
韩珣 ;
李建军 .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01) :137-155
[2]   减税能缓解经济“脱实向虚”吗?——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 [J].
彭俞超 ;
刘代民 ;
顾雷雷 .
税务研究, 2017, (08) :93-97
[3]   “去杠杆”:范畴界定、操作重心和可选之策 [J].
王国刚 .
经济学动态, 2017, (07) :16-25
[4]   金融资产配置动机:“蓄水池”或“替代”?——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J].
胡奕明 ;
王雪婷 ;
张瑾 .
经济研究, 2017, 52 (01) :181-194
[5]   中国实业投资率下降之谜:经济金融化视角 [J].
张成思 ;
张步昙 .
经济研究, 2016, 51 (12) :32-46
[6]   识别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活动——来自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证据 [J].
王永钦 ;
刘紫寒 ;
李嫦 ;
杜巨澜 .
管理世界, 2015, (12) :24-40
[7]   中国影子银行界定及其规模测算——基于信用货币创造的视角 [J].
孙国峰 ;
贾君怡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11) :92-110+207
[8]   非货币金融资产和经营收益率的U形关系——来自我国上市非金融公司的金融化证据 [J].
宋军 ;
陆旸 .
金融研究, 2015, (06) :111-127
[9]   企业部门参与影子银行业务机制及社会福利损失模型分析 [J].
刘珺 ;
盛宏清 ;
马岩 .
金融研究, 2014, (05) :96-109
[10]   银行关联与企业风险——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翟胜宝 ;
张胜 ;
谢露 ;
郑洁 .
管理世界, 2014, (04) :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