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计算和模拟

被引:27
作者
陈全功
张剑
杨丽娜
机构
[1]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关键词
中国农牧交错带; 层次分析法; 模糊集合理论; 地理信息系统;
D O I
10.13885/j.issn.0455-2059.2007.05.031
中图分类号
P208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0503 ; 081603 ; 0818 ; 081802 ;
摘要
以牧草生长的适宜度模型为依据,选取了9个生态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合理论建立了农牧交错带生态因子评定模型,并利用GIS技术对农牧交错带进行空间计算,模拟出农牧交错带的地理分布,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表述。结果表明:中国农牧交错带分布是沿胡焕庸所提出的人口分界线(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走向的一条狭长地带,涉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13个省(区)的234个县(市、旗),总面积813459.06km2。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发展草地农业是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 [J].
董孝斌 ;
张新时 .
生态经济, 2005, (04) :87-89
[12]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途径 [J].
朱桂林 ;
山仑 ;
刘国彬 .
中国水利, 2004, (08) :30-32+5
[13]   中国农牧交错带的气候特征与演变 [J].
李栋梁 ;
吕兰芝 .
中国沙漠, 2002, (05) :76-81
[14]   农牧交错带土壤及表生植被某些特性变异与荒漠化的相关性——以冀北康保县为例 [J].
盛学斌 ;
刘云霞 ;
孙建中 .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03) :24-26
[15]   农牧交错带变迁的格局与过程及其景观生态意义 [J].
侯向阳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 (01) :81-83
[16]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潜力资源的研究 [J].
高志强 ;
刘纪远 .
遥感学报, 2000, (02) :136-140
[17]   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草地退化与水土流失 [J].
周道纬 ;
卢文喜 ;
夏丽华 ;
吴正方 ;
李建东 ;
祝延成 .
资源科学, 1999, (05) :59-63
[18]   察北、察盟及锡盟——一个农牧过渡地区的经济地理调查 [J].
赵松乔 .
地理学报, 1953, (01) :4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