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双侧政策对潜在消费者的影响

被引:27
作者
熊勇清
李小龙
机构
[1] 中南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供需双侧; TAM模型; 潜在消费者; 实验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471 [];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政策利好以及配套补贴是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最大的消费动机,在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条件还没有完全形成的现阶段,供需双侧政策对潜在消费者的接受态度有着关键性影响,潜在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分别是关注供需双侧政策的"经济性"和"便利性"。借鉴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了潜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双侧政策的接受模型,应用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在供给侧或需求侧政策环境下,潜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双侧政策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的"经济性"比较突出,"便利性"相对不足。潜在消费者对于供需双侧政策的感知易用性比感知有用性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态度(ATU)的影响更为显著,供给侧政策的感知高于需求侧政策,且供给侧政策的感知易用性高于有用性。潜在消费者对于供给侧的"基础设施"和需求侧的"优先权力"两项政策的感知最高;高学历层次、男性消费者对于供需双侧政策的感知相对更为显著,而且高学历层次和男性潜在消费者对政策的感知易用性更敏感,较低学历层次和女性潜在消费者对感知有用性更敏感。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可在需求侧政策达到一定实施效果的情况下,加强供给侧政策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强化"优先权力"和"基础设施"两项政策措施,适当降低"购置补贴"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以较高学历层次的消费者和男性消费者作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消费者推出多样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安排。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6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论产业技术政策的创新效应——需求拉动,还是供给推动? [J].
郭旭 ;
孙晓华 ;
徐冉 .
科学学研究, 2017, 35 (10) :1469-1482
[2]   “解释行为”还是“解释反应”? 怎样的在线评论更有用——基于解释类型的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及边界条件 [J].
汪旭晖 ;
聂可昱 ;
陈荣 .
南开管理评论, 2017, 20 (04) :27-37
[3]   产品定制设计中基于情绪反应的客户感性需求获取与转化方法 [J].
袁长峰 ;
王万雷 ;
陈燕 .
管理工程学报, 2017, 31 (01) :50-57
[4]   新能源汽车需求市场培育的政策取向:供给侧抑或需求侧 [J].
熊勇清 ;
陈曼琳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 (05) :129-137
[5]   外商投资企业撤资:动因与影响机理——基于东部沿海10个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J].
李玉梅 ;
刘雪娇 ;
杨立卓 .
管理世界, 2016, (04) :37-51
[6]   在线零售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消费者响应——基于中国背景的调节效应模型 [J].
沈鹏熠 ;
范秀成 .
中国软科学, 2016, (03) :96-106
[7]   消费者对品牌慈善地域不一致行为的负面评价及其扭转机制 [J].
童泽林 ;
王新刚 ;
李丹妮 ;
周玲 ;
周南 .
管理世界, 2016, (01) :129-138
[8]   新能源汽车“需求侧”创新政策有效性的评估——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J].
陈麟瓒 ;
王保林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 36 (11) :15-23
[9]   电动汽车潜在消费者特征识别和市场接受度研究 [J].
王宁 ;
晏润林 ;
刘亚斐 .
中国软科学, 2015, (10) :70-84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吗?——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 [J].
王辉 ;
张月友 .
产业经济研究, 2015, (01) :61-7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