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

被引:223
作者
吴重庆 [1 ,2 ]
张慧鹏 [3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哲学系
[2] 华南农村研究中心
[3]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关键词
农民组织化; 乡村主体性; 乡村振兴战略;
D O I
10.13240/j.cnki.caujsse.2018.03.008
中图分类号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主流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具有浓厚的城市中心主义色彩,乡村不是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作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从属和依附于城市,乡村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的去主体性还表现在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逐渐解体,乡村社会丧失凝聚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的组织化重建乡村的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重塑城乡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8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毛泽东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与启示 [J].
张慧鹏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7, (06) :185-192
[2]  
内发型发展与开发扶贫问题.[J].吴重庆;.天府新论.2016, 06
[3]   小农与扶贫问题 [J].
吴重庆 .
天府新论, 2016, (04) :6-12
[4]   农村社区治理中底层群体的主体性——基于珠三角粤村的个案分析 [J].
张慧鹏 .
天府新论, 2016, (02) :117-123
[5]   “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专题导言 [J].
严海蓉 .
开放时代, 2015, (05) :13-17
[6]   为谁的农业现代化 [J].
贺雪峰 .
开放时代, 2015, (05) :36-48+6
[8]   把握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经营形式和农村社会形态变迁的脉搏 [J].
陈锡文 .
开放时代, 2012, (03) :112-115
[9]   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J].
吴重庆 .
读书, 2011, (01) :19-25
[10]   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 [J].
潘毅 ;
卢晖临 ;
严海蓉 ;
陈佩华 ;
萧裕均 ;
蔡禾 .
开放时代, 2009, (06)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