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基于非参数核算方法的分析

被引:26
作者
梁泳梅 [1 ]
董敏杰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 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
经济增长来源; 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 效率损失测算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构建并采用新的经济增长非参数核算方法测算了1978-201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研究结果发现,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而且近年来经济增长对资本的依赖性有强化趋势;在2005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落后于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投入都是造成地区增长差距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其他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差距已缩小甚至实现了对后者的"赶超",但这主要得益于要素投入贡献的快速提高。如何利用东部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其他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对这些地区乃至全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都至关重要。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52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63 条
[51]   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J].
郭庆旺 ;
赵志耘 ;
贾俊雪 .
世界经济, 2005, (05) :46-53+80
[52]   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 [J].
李小平 ;
朱钟棣 .
管理世界, 2005, (04) :56-64
[53]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54]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 [J].
姚枝仲 ;
周素芳 .
世界经济, 2003, (04) :35-44
[55]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J].
张军 ;
施少华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2) :17-24
[56]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 [J].
王小鲁 .
经济研究, 2000, (07) :3-15+79
[57]   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J].
李京文 ;
龚飞鸿 ;
明安书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6, (12) :27-40
[58]   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1953-1990年) [J].
李京文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2, (01) :66-70
[59]   “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 [J].
张军扩 .
经济研究, 1991, (04) :8-17
[60]   1979—1988年经济增长的因素及效应分析 [J].
郭克莎 .
经济研究, 1990, (10)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