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及其作用途径

被引:18
作者
李福柱
赵长林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动力因素; 随机前沿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本文采用1989-2013年4组省际面板数据经由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估计了10个动力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水平与作用途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水平、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异质性企业集聚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的综合指数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回归估计系数分别为0.575 7,0.212 5,0.136 8,0.064 4和0.018,表明技术创新、市场化改革、人力资本积累、异质性企业集聚和对外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力因素。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异质性企业集聚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和生产效率变化率以及规模报酬收益率途径,市场化改革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途径,人力资本积累与对外开放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报酬收益率途径,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政策实施和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负向或拖累作用,但是,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能够提高前沿技术进步率,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提高规模报酬收益率,金融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长率和规模报酬收益率,这5项动力因素对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贡献有待提高。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尽快攻克制约生产率增长的核心技术,统筹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政策实施以及加快金融领域改革等政策建议,以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52 / 16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人力资本配置与创新 [J].
赖德胜 ;
纪雯雯 .
经济学动态, 2015, (03) :22-30
[2]   市场化进程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赵文军 ;
于津平 .
南开经济研究, 2014, (03) :3-22
[4]   中国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研究 [J].
孙伍琴 ;
王培 .
管理世界, 2013, (06) :172-173
[5]   异质性企业的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 [J].
梁琦 ;
李晓萍 ;
简泽 .
统计研究, 2013, 30 (06) :51-57
[6]   出口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基于空间杜宾模型 [J].
叶明确 ;
方莹 .
国际贸易问题, 2013, (05) :19-31
[7]   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 [J].
李青原 ;
李江冰 ;
江春 ;
Kevin XDHuang .
经济学(季刊), 2013, 12 (02) :527-548
[8]   市场一体化、企业异质性与地区补贴——一个解释中国地区差距的新视角 [J].
梁琦 ;
李晓萍 ;
吕大国 .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02) :16-25
[9]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J].
樊纲 ;
王小鲁 ;
马光荣 .
经济研究, 2011, 46 (09) :4-16
[10]   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 [J].
刘生龙 ;
胡鞍钢 .
经济研究, 2010, 45 (03)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