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的传播特质、逻辑、范式

被引:125
作者
王建磊 [1 ,2 ]
曹卉萌 [2 ]
机构
[1]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2]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全媒体产教融合基地(深圳大学)”
关键词
ChatGPT; 传播特质; 传播逻辑; 传播图景; 认知范式; 人工智能; 基础设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50302 ;
摘要
在技术路径上,ChatGPT通过前所未有的大语言模型训练和对人类反馈方式的学习,具备了生成对话的能力,在语词重组、自我表达修正和信息整合方面的强化使其成为知识生产的新引擎,又通过掌握特殊标记和经验性学习能给出一定的情感反应,从而形成了对人类的“超模拟”。人们在索取答案、发起挑战、提出问题的同时形成自发投喂AI的群体行为,ChatGPT据此反向延伸人类,不断获得更好的连接能力和嵌入社会运转系统的机会,其生长速度显现出新的摩尔效应;反向的技术依赖、动态的连接与嵌入、加速堆叠硬件和升级算法等构成其传播逻辑。最后,ChatGPT开启了“人机共在”的新主体时代,人机协同将作为长期的社会解决方案,而针对人机交互的复杂性和AIGC的衍生问题,也可能陷入诠释经验的多重解释的迷乱之中,故需要在突破“主客二元论”和“诠释经验主义”两个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重构。
引用
收藏
页码:144 / 15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危险”的ChatGPT:法律、伦理和哲学挑战 [J].
王煜 .
新民周刊, 2023, (06) :28-31
[2]   理解泛媒介:基于三个层度媒介观的比较研究 [J].
要欣委 ;
李明伟 .
未来传播, 2022, 29 (06) :57-65
[3]   媒介矢量与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媒介转向——兼评“媒介环境学译丛” [J].
李明伟 ;
林文刚 .
国际新闻界, 2022, 44 (12) :156-169
[4]   生命即对话——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生命维度 [J].
郝徐姜 .
中国比较文学, 2022, (04) :56-72
[6]   基于“奇点假说”的人机传播范式建构 [J].
全燕 .
南京社会科学, 2021, (12) :109-117
[7]   “码之城”:人与技术机器系统的共创生 [J].
孙玮 ;
李梦颖 .
探索与争鸣, 2021, (08) :121-129+179+2
[8]   5G时代:未来传播中“人—机”关系的模式重构 [J].
喻国明 ;
杨雅 .
社会科学文摘, 2020, (02) :112-114
[10]   拉图尔的科学实践建构论对物的非现代性追问 [J].
李日容 ;
张进 .
兰州学刊 , 2018, (06) :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