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被引:43
作者
祁毓 [1 ]
卢洪友 [2 ]
张宁川 [3 ]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系
[3]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健康人力资本; 实际产出; 公共服务;
D O I
10.19795/j.cnki.cn11-1166/f.2015.06.011
中图分类号
F124.5 [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摘要
本文在Blanchard(1985)世代交叠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环境污染如何通过健康影响到经济增长,认为平衡增长路径中的最优增长率受到环境污染的负向影响,环境因素对长期最优增长的影响可以由污染对预期寿命的影响来解释,教育和医疗卫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健康风险。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运用1992-2011年我国28个省份的数据,通过面板差分GMM和系统GMM方法在克服内生性影响基础上,考察了环境污染对健康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确实对国民健康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健康影响到经济增长;教育人力资本和医疗卫生服务可以减轻污染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的健康损害还会影响到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联立方程组检验进一步表明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这表明,通过一定的环境污染代价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可能并不具有持久性,过度污染会拖累和阻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和健康代价是综合评估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对此,应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境健康知识,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3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环境健康经济学研究进展 [J].
祁毓 ;
卢洪友 ;
杜亦譞 .
经济学动态, 2014, (03) :124-137
[2]   环境质量、公共服务与国民健康——基于跨国(地区)数据的分析 [J].
卢洪友 ;
祁毓 .
财经研究, 2013, 39 (06) :106-118
[3]   空气污染和健康需求:Grossan模型的应用 [J].
苗艳青 ;
陈文晶 .
世界经济, 2010, 33 (06) :140-160
[4]   中国宏观健康生产函数:理论与实证 [J].
王俊 ;
昌忠泽 .
南开经济研究, 2007, (02) :20-42
[5]   环境污染、内生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J].
彭水军 ;
包群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09) :114-126+140
[6]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 [J].
Chen, Yuyu ;
Ebenstein, Avraham ;
Greenstone, Michael ;
Li, Hongbin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3, 110 (32) :12936-12941
[7]   Growth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when pollution affects health [J].
Aloi, Marta ;
Tournemaine, Frederic .
ECONOMIC MODELLING, 2011, 28 (04) :1683-1695
[8]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Longevity, and the Dynam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 Dimitrios Varvarigos.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 2010 (1)
[9]  
Life expectancy and the environment[J] . Fabio Mariani,Agustín Pérez-Barahona,Natacha Raffin.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 2009 (4)
[10]   Re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on long-run growth when pollution influences health and agents have a finite-lifetime [J].
Pautrel, X. .
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 2008, 40 (01) :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