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乔木林碳储量及其固碳潜力预测

被引:81
作者
李奇 [1 ]
朱建华 [1 ,2 ]
冯源 [1 ]
肖文发 [1 ,2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2]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 材积源生物量法; 采伐情景; 碳汇潜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加强对我国森林碳储量和固碳潜力的研究,是制定中国增汇减排政策的重要依据,对我国国际气候谈判和全面了解森林碳汇潜力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我国第七次和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中各优势树种的面积和蓄积量数据,采用IPCC材积源生物量法(volume-biomass method),估算了我国森林(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及其分布,分析我国不同省份天然乔木林和人工乔木林碳储量龄组结构特征;建立分区域、分起源主要优势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林龄Logistic生长方程,结合我国森林2020年和2030年面积蓄积增长目标,预测我国乔木林2010—2050年间碳汇潜力。结果表明:第八次清查期间中国乔木林总碳储量为6135.68 Tg,碳密度为37.28 Mg/hm2;天然乔木林和人工乔木林的碳储量分别为5246.07 Tg和889.61 Tg,分别占总碳储量的85.50%和14.50%。到2050年,中国乔木林和新造林的总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将分别达到11125.76 Tg和52.52 Mg/hm2,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81%和41%。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乔木林有很大的碳汇潜力,将在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87 / 29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起点 [J].
巢清尘 ;
张永香 ;
高翔 ;
王谋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 (01) :61-67
[2]   中国森林碳汇经营策略探讨 [J].
杨玉盛 ;
陈光水 ;
谢锦升 ;
范跃新 ;
郭剑芬 ;
杨智杰 .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5, 35 (04) :297-303
[3]  
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现状、挑战与展望[J]. 刘世荣,代力民,温远光,王晖.生态学报. 2015(01)
[4]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50年碳汇潜力 [J].
姚平 ;
陈先刚 ;
周永锋 ;
赵文军 ;
陆梅 ;
涂璟 .
生态学报, 2014, 34 (11) :3025-3037
[5]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J].
李海奎 ;
赵鹏祥 ;
雷渊才 ;
曾伟生 .
林业科学, 2012, 48 (05) :44-52
[6]   CO失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J].
方精云 ;
朴世龙 ;
赵淑清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05) :594-602
[7]  
中国2005年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 中国环境出版社 ,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 2013
[8]  
中国现代林业[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江泽慧等, 2008
[9]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aboveground biomass in China: Estimation through combination of spaceborne lidar, optical imagery, and forest inventory data[J] . Yanjun Su,Qinghua Guo,Baolin Xue,Tianyu Hu,Otto Alvarez,Shengli Tao,Jingyun Fang.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2016
[10]  
Managing temperate forests for carbon storage: impacts of logging versus forest protection on carbon stocks[J] . Heather Keith,David Lindenmayer,Brendan Mackey,David Blair,Lauren Carter,Lachlan McBurney,Sachiko Okada,Tomoko Konishi-Nagano.Ecosphere . 201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