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50年碳汇潜力

被引:24
作者
姚平 [1 ]
陈先刚 [1 ]
周永锋 [1 ]
赵文军 [2 ]
陆梅 [1 ]
涂璟 [1 ]
机构
[1]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云南省新平县营林站
关键词
森林; 碳汇; 退耕还林工程; 西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量参数,预测出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7种主要林分碳储量和年碳储量未来变化。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总碳储量在2020、2030、2040、2050和2060年分别为52.98、73.88—80.57、73.62—102.16、88.41—115.17和77.15—123.36TgC,年总碳储量则分别为3.15、-1.11—2.45、-3.92—1.95、2.08—0.96和0.25—0.73TgC,到2060年华山松、马尾松、柳杉、杉木、柏树、杨树和桉树7种林分碳汇潜力在无采伐情景下分别达到:13.01、15.01、13.44、24.13、28.05、15.63和14.09TgC,可对本地区森林碳汇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3025 / 303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贵州省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J]. 田秀玲,夏婧,夏焕柏,倪健.应用生态学报. 2011(02)
[2]   2000~205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基于生物量密度与林龄关系的预测 [J].
徐冰 ;
郭兆迪 ;
朴世龙 ;
方精云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 40 (07) :587-594
[3]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碳汇潜力预测 [J].
蔡丽莎 ;
陈先刚 ;
郭颖 ;
殷瑶 .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 26 (05) :722-728
[4]   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潜力研究 [J].
陈先刚 ;
赵晓惠 ;
陆梅 ;
涂祎 ;
姚平 .
浙江林业科技, 2009, 29 (05) :19-28
[5]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林固碳潜力估算 [J].
陈先刚 ;
张一平 ;
潘昌平 ;
陈本文 ;
蔡丽莎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9 (04) :7-15
[6]   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 [J].
白雪爽 ;
胡亚林 ;
曾德慧 ;
蒋志荣 .
生态学杂志, 2008, (10) :1647-1652
[7]   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 [J].
陈先刚 ;
张一平 ;
詹卉 .
林业科学, 2008, (05) :24-30
[8]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 [J].
黄从德 ;
张健 ;
杨万勤 ;
唐宵 ;
赵安玖 .
生态学报, 2008, (03) :966-975
[9]   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 [J].
王春梅 ;
刘艳红 ;
邵彬 ;
赵景刚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3) :112-119
[10]   川西退耕还林地苦竹林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J].
李江 ;
黄从德 ;
张国庆 .
浙江林业科技, 2006, (0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