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

被引:16
作者
杨海平 [1 ]
温焜 [2 ]
机构
[1] 湖南医药学院
[2] 江西行政学院
关键词
区域生态学;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D O I
10.13869/j.cnki.rswc.2017.04.025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生态足迹理论是研究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对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获取的各种资源环境数据,结合不同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内蒙古2001—201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结果表明:2001—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呈快速增长趋势,由4.158 9hm2/人增至22.948 1hm2/人,年均增长率为14.59%。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人均生态足迹为:化石能源用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平均占有比例分别为65.22%,22.51%,10.34%,0.84%,0.82%和0.27%。由于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大,其增长率远高于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率,导致2001—2014年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生态赤字的出现主要是由不断加大原煤、原油等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造成的。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该指标说明研究区正处于能源利用转型期。最后,分析了生态足迹理论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来源,并给出了进一步改进的途径。该研究对内蒙古践行"生态文明",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52 / 1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 [J].
李炳意 ;
师学义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6, (02) :255-261
[2]   江西省2004-2013年生态足迹测算与分析 [J].
邬浩 ;
方朝阳 .
江西科学, 2015, 33 (03) :428-434
[3]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J].
丁华军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6 (02) :47-52
[4]   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南省生态承载力评价 [J].
孙环 ;
王丽敏 ;
朱嘉伟 .
农学学报, 2015, 5 (04) :58-63
[5]   广东省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 [J].
王禹锡 ;
王瑜 ;
姚小英 .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04) :245-249
[6]   甘肃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J].
郑晖 ;
石培基 ;
何娟娟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3, (10) :13-18
[7]   生态足迹若干不足、修正与完善以及应用拓展 [J].
向书坚 ;
柴士改 .
资源科学, 2013, 35 (05) :1051-1058
[8]   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J].
黄海 ;
刘长城 ;
陈春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3, (01) :193-196+201
[9]   吉林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与预测研究 [J].
高标 ;
崔凤午 .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 (06) :105-110+116
[10]   京津冀及江浙沪经济圈生态足迹比较分析 [J].
成淑敏 ;
高阳 ;
黄姣 ;
杨卓翔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 (04) :43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