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地区差距的贡献

被引:73
作者
李国璋
周彩云
江金荣
机构
[1]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地区差距; 全要素生产率; 索洛余值法; 资本产出弹性; 方差分解;
D O I
10.13653/j.cnki.jqte.2010.05.006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6 [人民生活状况];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1 ; 020105 ;
摘要
基于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变技术进步参数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我国的资本产出弹性,并根据索洛余值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TFP水平,同时对劳均产出差异进行了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素投入差异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是其贡献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下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则不断提高,将成为未来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本文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投入的正交互作用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6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 [J].
郑京海 ;
胡鞍钢 ;
Arne Bigsten .
经济学(季刊), 2008, (03) :777-808
[2]   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兼与彭国华和李静等商榷 [J].
傅晓霞 ;
吴利学 .
世界经济, 2006, (09) :12-22+95
[3]   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再检验:要素积累抑或TFP [J].
李静 ;
孟令杰 ;
吴福象 .
世界经济, 2006, (01) :12-22
[4]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J].
彭国华 .
经济研究, 2005, (09) :19-29
[5]   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J].
郭庆旺 ;
赵志耘 ;
贾俊雪 .
世界经济, 2005, (05) :46-53+80
[6]   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 [J].
陈钊 ;
陆铭 ;
金煜 .
世界经济, 2004, (12) :25-31+77
[7]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8]   中国地区差距:度量与成因 [J].
张吉鹏 ;
吴桂英 .
世界经济文汇, 2004, (04) :60-81
[9]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J].
王小鲁 ;
樊纲 .
经济研究, 2004, (01) :33-44
[10]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增长的规律——由东亚增长模式的争论谈起 [J].
郑玉歆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8, (10) :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