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兼与彭国华和李静等商榷

被引:92
作者
傅晓霞 [1 ]
吴利学 [2 ]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2] 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地区差异; 资本产出弹性; 全要素生产率; 方差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在对资本产出弹性详细探讨的基础上,根据索洛余值核算分析了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改革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基于1978~2004年的省级数据,本文发现经济差异主要来源于要素积累而并非全要素生产率,前者的贡献份额大约是后者的3倍。不过本文结果也表明,1990年以后要素投入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正在快速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持续提高,将成为今后地区差距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此外本文还指出,彭国华(2005)和李静等(2006)采用的核算方法和资本弹性设定都不符合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从而高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2+95 +9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J].
彭国华 .
经济研究, 2005, (09) :19-29
[2]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3]   中国地区差距:度量与成因 [J].
张吉鹏 ;
吴桂英 .
世界经济文汇, 2004, (04) :60-81
[4]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J].
易纲 ;
樊纲 ;
李岩 .
经济研究, 2003, (08) :13-20+90
[5]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增长的规律——由东亚增长模式的争论谈起 [J].
郑玉歆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8, (10) :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