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师承效应量化研究

被引:16
作者
张志强 [1 ]
门伟莉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成果年龄; 获奖年龄; 最高学位获得年龄; 师生关系链; 师生关系步长名师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350 [情报学];
学科分类号
1205 ;
摘要
研究杰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才规律对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1901~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的师承效应量化研究发现,是否有诺奖得主指导与未来获奖者“研究工作属性”的关系不显著,但与未来获奖者“最高学位获得年龄”、“成果年龄”和“获奖年龄”之间显著负相关。“师生关系步长”与未来获奖者各项指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师承效应每延长一代,未来获奖者“最高学位获得年龄”、“成果年龄”和“获奖年龄”分别降低0.274岁、2.557岁和2.892岁。该定量分析凸显了名师在创新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一位杰出的科研导师,可显著缩短其研究生接受新知识、做出重大创新成果、获得学术认可时所需的时间。
引用
收藏
页码:926 / 93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科研创造峰值年龄变化规律研究——以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得主为例 [J].
门伟莉 ;
张志强 .
科学学研究, 2013, 31 (08) :1152-1159
[2]   由诺奖中的名师出高徒现象看名师培养 [J].
袁战国 ;
梁波波 .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 (01) :15-17
[3]   名师出高徒,亦出名校 [J].
柳泉 .
中国培训, 2011, (09) :35-35
[4]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统计 [J].
神干 ;
殷春浩 ;
朱姗姗 ;
侯磊田 ;
李富强 .
现代物理知识, 2011, 23 (02) :10-13
[5]   诺贝尔奖评委会亏待了吴健雄吗? [J].
吴致远 ;
梁国钊 .
科学学研究, 2009, 27 (09) :1281-1288
[6]   从诺贝尔奖现象看科学创造的特征 [J].
刘俊婉 .
科学学研究, 2009, 27 (09) :1289-1297
[7]   百余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辉煌与遗憾 [J].
程民治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5 (04) :87-92
[8]   名师与高徒——科技创新中的“师承效应”剖析 [J].
曾华锋 ;
石海明 ;
李建明 .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32 (02) :20-22
[9]   练就“明”师功夫——记全国优秀教师黄燕明 [J].
张双庆 ;
吴雪岚 .
教育, 2009, (15) :33-33
[10]   浅析“名师出高徒” [J].
何雯婧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02) :161-161